【大明第一国舅】
得罪人的事情,马寻可不害怕,毕竟他也没少做这类事情。
作为大明朝堂越来越有名声和存在感的滚刀肉,马寻也确实不太在意一些麻烦。
常婉笑盈盈的看着马寻,“舅舅,我家常茂明年就要当爹了,您可得督
黎之建凯旋归来,京城内外张灯结彩,百姓夹道欢迎。神机营将士们身披铠甲,骑着战马,列队缓缓穿行于街道之上,火绳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。朱标亲自出宫迎接,马秀英亦在宫门前等候,脸上满是欣慰与骄傲。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
【大明第一国舅】
接下来的数月,黎之建日夜奔波于边关各地,亲自选址、规划、督建火器营。火绳枪的制造工艺不断优化,射速更稳,精度更高。火药配方也由马寻亲自改良,使得火药更加稳定,不易受潮。与此同时,边关守军也逐步换装火绳枪,训练强度大幅提升。
然而,就在一切看似顺利之际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平静。北元残部在阿鲁台之子脱脱的带领下,悄然南下,突袭大同。守军虽有火绳枪,但因训练尚浅,未能及时反应,导致城门一度被破,守军伤亡惨重。
消息传至京城,朱标震怒,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黎之建主动请缨,请求亲自前往大同整顿军务,并迎战脱脱。朱标沉思片刻,终是点头:“伯仁,此战若胜,你便是大明的中流砥柱。若败……”他顿了顿,语气沉重,“我大明将再无宁日。”
黎之建抱拳道:“太子放心,末将定不负所托!”随即,他连夜点兵,率领五千精锐,携带一千支火绳枪,星夜驰援大同。
三日后,黎之建抵达大同。此时,城中守军士气低落,城墙残破,百姓惊恐。黎之建当即下令,封锁城门,整顿军纪,并亲自巡视城墙,鼓舞士气。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
【大明第一国舅】
黎之建深知,火器虽强,但终究只是工具,真正的战斗力,仍在于人。于是,他亲自制定火器训练章程,设立火器学堂,选拔各地优秀将领,教授火器战术。同时,他还与马寻合作,不断改进火器设计,力求使其更加轻便、精准、耐用。
常遇春在此期间,也逐渐成长起来。他不仅在火器学堂中学习火器战术,还亲自参与火器制造,逐渐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。朱标见状,对他愈发器重,命其协助黎之建管理火器营,以备将来接班之用。
与此同时,朱雄英也逐渐放下了对常遇春的成见,二人关系日益缓和。朱雄英虽仍对常遇春严格要求,但也开始认可他的能力。常遇春则在一次次实战与训练中,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将才。
火器营的建立,标志着大明军力的全面升级。火绳枪的普及,使得明军在战场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火力优势。而黎之建、马寻、常遇春等人,也逐渐成为大明军中的中坚力量。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
【大明第一国舅】
黎之建思索片刻,道:“马寻大人精通军械,经验丰富,若能调入火器营,必能助我一臂之力。至于火器学堂,末将以为,可请常遇春担任教习,他虽年少,但悟性极高,又曾在象坊历练,深谙军民之苦,日后必成大器。”
朱标听后,嘴角微扬,道:“好,我便命马寻即刻调任火器营副统领,协助你督办火器制造。至于常遇春,我明日便召他入宫,亲自授命。”
黎之建拱手谢恩,心中却清楚,火器营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。火绳枪虽已在战场上展现威力,但要真正普及,仍需大量资源与时间。火药的稳定供应、工匠的培养、士兵的训练、战术的优化……每一项都非易事。
翌日,朱标召见常遇春,命其担任火器学堂教习。常遇春虽感意外,但并未推辞,反而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他深知,这不仅是一次机会,更是一次挑战。他曾在象坊历练,亲眼见过百姓的疾苦,也明白军械对国家的重要性。如今能亲自参与火器训练,他自当全力以赴。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
【大明第一国舅】
这一情报被锦衣卫截获,朱标震怒,立即下令彻查。黎之建奉命前往大同,调查内应,并加强边防。他亲自带兵巡视边关,排查可疑人员,并在火器营中增设密探,以防奸细潜入。
经过数日追查,终于揪出数名通敌将领,连同北元密探一并斩首示众,震慑边军。黎之建趁机整顿军纪,加强火器营的防御,并在边关增设火器哨所,确保火器随时可用。
与此同时,朱标下令,命各地火药工坊加快生产,确保前线火药供应充足。马寻亦加紧火绳枪的改良,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提升火器性能。
数月后,北元大军果然南下,直扑大同。这一次,黎之建早有准备,他布下火器阵,配合骑兵与步兵,迎战敌军。火绳枪的密集火力令敌军措手不及,骑兵冲锋更是将敌军阵型彻底击溃。此战,明军大胜,北元残部再度败退,脱脱身受重伤,逃回漠北后不久便病亡,北元势力自此一蹶不振。
战报传回京城,朱标大喜,立刻下旨嘉奖黎之建,并命其回京述职。火器营的威名亦随之传遍天下,成为大明军中的精锐之师。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
【大明第一国舅】
本来以为就是去文华殿,但是马寻和朱标这么边走边聊,到的是武英殿。
朱元璋抬头,露出笑容,“坐啊,真当自个儿是外人。”
马寻拱手,“臣谢过陛下。”
这确实是没有将马寻当外人,一家子人逮
马祖信没些担心的看着马祖,“过些天船到了应天府,文官这边他怎么应对?”
就算是霸道如马秀英,有些时候也不是一味蛮干。
马祖倒也不是太放在心下,“虱子多了是咬,事多了是愁,你和我们一直太对付,也是在意少吵几次。只是出海那事,朝廷得把权抓在手,可是能全都交给了士绅。”
马祖信颇为苦闷,“那样也坏,雄英以前少个伴。我能指望的,也不是驴儿、景隆,我这个表弟也少加看顾。”
那就谣言的力量,那不是刘姝宁、常茂等人平时过度吹嘘的结果,一个个的都以为马祖能看出肚中孩子的性别。
观音奴点头表示了解,既然马祖都觉得退烧是不太满意,这就只能说明那疟疾实在难医。
刚到常家,常茂就颇为激动,“大弟,你儿媳月信有来。”
马寻小概率是靠得住,起码在小事下是靠得住,所以只能指望华桂的儿子了。
如遇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显示不全,乱码错字,请更换谷歌浏览器即可正常阅读。